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誰會得狂犬病?從生物分類的角度來看

  最近狂犬病鬧得沸沸揚揚的,「警告」人們要小心動物的訊息,從單一物種--鼬獾,變成加上狗,再來加上貓。等到錢鼠也加入「流行行列」以後,要注意的動物開始變成「哺乳動物」,最近甚至有消息指出:「狂犬病會傳染所有的溫血動物。」

  看到「溫血動物都會得狂犬病」的新聞,我心裡暗罵一聲:這不表示所有「容易讓人類看起來很可愛的動物」,通通面臨危險了嗎?想當初發現鼬獾帶有狂犬病毒時,長得有點像鼬獾的雪貂、白鼻心就被斃了,再來開始是流浪狗要被撲殺,現在犬貓的動物權有人出來捍衛了,於是專家學者為「避免無知的大眾恐慌」,開始宣導「不是只有狗才會傳染狂犬病」,意在提醒要注意所有的「溫血動物」。

  可是,我怎麼覺得用「溫血動物」來提醒,是有問題的?

  因為「溫血動物」主要包括兩類--鳥類和哺乳類。

  雖然我不是專家學者,但秉持著研究精神,我開始努力找尋狂犬病的「感染對象」。

  目前有確定案例或曾在新聞被提及的動物有:鼬獾、人、羊駝、蝙蝠、狗、貓、錢鼠、牛、狼、羊、馬、兔、松鼠、狐狸、浣熊、雪貂、貉、熊及小白鼠。(原諒我擅自將「野生動物」拿掉,在我看來「野生動物」一詞等於將非人類養的所有動物都放進去,某種角度來說,蟑螂也算是「野生」的動物......)

  而透過這樣的搜尋,我似乎找到了「溫血動物都會得狂犬病」這句話的源頭?一是來自於「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相關新聞」。然而,其文中列舉的動物並不包含「鳥」。

  另一個來源是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兼任教授葉力森。葉先生原話似乎是:狂犬病會傳染所有的溫血動物,不能夠再以過去處理家禽撲殺的方式,見鬼殺鬼是不可能的,只有鳥類、老鼠、兔子是不會感染的物種(此段話從「關撲浪魚,公視有話好說討論狂犬病」中轉載,另外有找相關如狂犬Q&A遠離流浪動物等新聞交叉比對)。

  以葉先生自己的話來看,「鳥類」既然被歸在「不會感染的物種」,那怎麼能說「溫血動物都會得狂犬病」?別忘了,溫血動物包括鳥類和哺乳類,依照其話語,充其量只能說「狂犬病會傳染所有的哺乳類動物」。

  可能是我的查證能力不佳,努力了半天,依舊找不到「鳥類」感染狂犬病的案例。我想,葉先生可能是一時口誤?或者他有更好的資料佐證?還是認為用「溫血動物」來描述比較容易被民眾記憶?或著,這樣的說法是新聞媒體幫忙的「宣傳」?

  雖然我明白「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心態,因為這樣可以減少記憶體:「反正血是溫的都會得病,哪,多好記!」但我個人比較喜歡「勿枉勿縱」的做事原則,而且,這還牽涉到「邏輯」:「部分不等於整體」--不能因為有「代表性物種得了狂犬病,就說整個物種都得」。

  而我這裡談的「物種」,指的是動物的生物分類。

  不曉得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最初在聽到狂犬病新聞時,對於報導中的「食蟲目」、「食肉目」感到困惑?尤其當錢鼠確定感染狂犬病病毒後,新聞媒體提到「跨物種」,還提到錢鼠不是老鼠云云,我知道生物分類有「界門綱目科屬種」,但是,這些動物的物種和狂犬病有什麼關係?

  為了搞清楚新聞在講什麼,我努力了老久,把新聞中有提到說曾經感染狂犬病的動物,以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的「三域」觀點,用維基百科寫的類別,做成了圖表關係圖,如下:

  維基百科中有特別提到,「目前國際公認的狂犬病保毒動物有狗、蝙蝠、浣熊、臭鼬、狐狸、獴六種」,我在上圖以紅色「」表示,而台灣目前確定驗出有病毒的是鼬獾和錢鼠,我將這兩種動物用紫色「」表示,此外,維基百科特別寫出「靈長目、食肉目、翼手目等目的動物都可以成為病患」,我將此三目至於表格最下方,而上圖中,有兩個紅色「」的,則是我沒找到有被感染、卻在新聞中有出現過的動物。

  從這個關係圖可以看出幾點。

一、食肉目最危險,翼手目次之。
  國際公認的狂犬病保毒動物除了蝙蝠外,都屬於食肉目,而台灣首例--鼬獾,也是食肉目的。如果物種關係越近的越容易互相傳染的話,那麼,食肉目的動物相對較危險。

  那翼手目的蝙蝠呢?牠們不也是保毒動物嗎?

  根據維基百科說法,麗莎病毒有七型,只有第一型是人畜感染病毒,其他的多半只有感染蝙蝠。換而言之,蝙蝠若是感染「麗莎病毒」,有六型是不會傳染給人的,只是,蝙蝠也會感染第一型麗莎病毒。

  所以,從「保毒動物」的角度來看,要特別小心食肉目的動物,其次是翼手目動物。

二、「跨物種」在新聞中指的是「跨目」。
  從生物分類學來看,只要是「跨種」就算是「跨物種」,所以鼬獾、雪貂、白鼻心並不是同種的生物,牠們無法自然交配出有生殖能力的下一代。

  然而,因為鼬獾是食肉目,錢鼠是鼩鼱目,所以兩者都感染狂犬病表示跨了「目」,這就比較嚴重,可能表示病毒的傳染性已經不單存在於某物種,而且還影響到基因關係較遠的物種。

三、「溫血動物」不一定會感染狂犬病。
  溫血動物包括鳥綱和哺乳綱的動物,當鳥類中還沒有案例出現時,我們不應該「無限上綱」,更不應該「看到黑影就開槍」,照這麼延伸下去,難道要因為鳥和哺乳動物同屬於「脊索動物門」,就要連同樣是脊索動物的魚一起納入「戒嚴目標」?

四、「哺乳動物」都會感染狂犬病?
  排除掉鳥類,因為台灣確定感染狂犬病毒的動物是鼬獾和錢鼠,牠倆都是「哺乳綱」的,所以專家學者便開始「拓展感染病毒動物的版圖」,直接將會感染病毒的動物用「哺乳動物」表示。若將網路有提到的可能感染者--羊駝、雪貂等動物通通列入考量(不管台灣實際上是否如此),的確,很多哺乳動物都會感染,但,我個人認為,嚴格說起來,這麼說是有問題的。

  因為「哺乳動物」的範圍太廣,不能將狗貓牛羊這些「常見的哺乳動物」跟「所有的哺乳動物」畫上等號。若要細分哺乳動物(如下圖),可以看出上面有「證據被感染的動物」集中在靈長總目、勞亞獸總目,而後獸下綱和原獸亞綱的「感染證據」不足,意思是要有袋鼠、鴨嘴獸之類的動物也感染狂犬病,才能用「哺乳動物」來描述「可能得狂犬病的動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我也知道講到這麼細,一般人根本霧煞煞,而且袋鼠、鴨嘴獸也非台灣的原生動物,所以,我可以接受宣導時,用「哺乳動物會感染狂犬病」來談,但不能接受用「溫血動物會感染狂犬病」,除非有鳥類感染的案例。

  不過「擴大解釋」雖然有「增加警戒範圍」的功用,但也有「增加恐慌範圍」的效果,換成是我,倒寧可用「被動物咬傷抓傷可能致病」的概念談,談論被咬被抓後該怎麼處理,而不是將焦點放在「動物範圍」上。這點,桃園縣動物防疫所的宣傳就做得很好。
五、狂犬病是否該改名?
  從確定案例來看,其中犬科動物有狐狸和狗,佔的「比例」相對較大,若不考慮此病的歷史演進因素,單從物種的角度看,只因犬科動物較多為保毒動物而此病為「狂犬病」是不合理的。

  至於是否要改名為「瘋狂病(拉皮斯病)」?我保留意見,畢竟,「命名」想更改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就像「錢鼠」明明不是「家鼠」類的,但因為人們叫慣了,還是被如此稱呼。

  回到主題,那麼,誰會得狂犬病?

  如果這個「會」字是指「可能」(be possible),那麼所有的消息都可以說是「正確的」。因為只要有一個案例,就可以說有可能性存在,所以我們可以說:人會吃冰淇淋撐死,因為美國第12任總統正是因為吃太多冰淇淋撐死的。

  然而,我不喜歡這個說法,因為是以「特例當成全部」,拿部分當成整體,就像拿一隻錢鼠染狂犬病就說所有的鼠都會染病一樣(我相信其他家鼠會很不爽,因為牠們跟錢鼠根本是不同種動物,牠們的差異就跟狗和貓的差別一樣大。)

  如果這個「會」字是指「具備能力」( be able to),那或許是對的。因為病毒會傳染動物,也會傳染植物,只要是生物,病毒都有機會在其體內複製繁殖。

  可是,這個「能力」也有大小,還是回到前面的話語,越接近的物種機會越大,所以同樣是鼬獾種的動物,會最容易被傳染,再來是同屬於鼬科的雪貂、黃鼠狼等,以此類推。

  當然,不能排除病毒突變的可能性。但因為有這個突變可能性,所以就要「斷絕所有的可能性」?因為病毒可能感染所有的溫血動物,就要XX所有的溫血動物?那麼,只要過馬路就可能被車撞,所以就不要過馬路?不,正確的態度是,過馬路時要小心而不是不要過馬路,我們該注意各種動物的情況,而不是恐慌所有的「非人類物種」,鳥類才因為禽流感被緊張了好一陣子,現在連沒確定案例的狂犬病都要算牠們的身上?

  如果這個「會」字是指「將會」(will be),是個「預言」,那絕對該拒絕聽信。一來我不認為現在的科技可以讓人類控制病毒,二來我「很不理性」地相信著:不能相信這種毀滅式寓言。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太多了,何必多讓一些不理性的恐慌佔據腦袋?雖然我很喜歡未雨綢繆,但為何要綢繆這種綢繆不了的事情?

  當然,不可否認,狂犬病多少還是影響了我的生活。像前天我走在路上,看到5、6隻狗聚集在一起,心裡多少會跳一下,但我仔細觀察,牠們雖然跑跑跳跳的,但沒有齜牙裂嘴、沒有攻擊的跡象、沒有口吐白沫、沒有亂咬東西,雖然有大聲吠叫,但那是對著別的狗叫,不是我。所以我鎮定地繼續走,沒有被攻擊,還可以安然的在這裡寫文。

  我不是專家,也不是學者,只是個愛上網查資料的普通人,如果我的論點有錯誤,歡迎提出來告訴我,我會立刻修正。也希望這次的「狂犬病事件」能在人畜平安的狀況下慢慢落幕,最好是「雷聲大雨點小」,更希望真正的學者專家出來幫忙,澄清重要觀念,但不要誤導大家。

附錄一:生物分類的五界系統(資料來源:現行分類五大界
附錄二:生物分類的演進(資料來源:部須教科書,生物圈的生物


資料來源:
 科學人雜誌,病毒不是活的嗎?
維基百科,病毒鼬獾錢鼠白鼻心雪貂家犬家鼠褐鼠黑鼠大家鼠小家鼠麗莎病毒屬翼手目哺乳動物原獸亞綱三域系統
 華文在線,20111002,狂犬病毒的型態和分類
 自由時報,20130726,羊駝會得狂犬病 少碰觸禁親親
 科技新報,【醫療生科】美器官移植染狂犬病亡,源頭來自浣熊
 今日新聞,20130730,少女流口水歇斯底里 竟染吸血蝙蝠型狂犬病亡
 小小神經科學,狂犬症
 ETtoday東森新聞雲,20130731,別再害狗了!狂犬病應正名為「拉皮斯病」
 聯合新聞網,20130730,學者:控制狂犬病 遠離流浪動物
 台灣野生動物的榮景與困頓 - 台灣綜合研究院
 ETtoday東森新聞雲,20130729,狂犬Q&A/台大獸醫教授葉力森:勿遺棄寵物,無知更可怕
 溫血動物都可能攜帶狂犬病毒--煙台傳染病醫院
 ETtoday東森新聞雲,20130724,恐怖「瘋狗病」 潛伏期長達半年、發病死亡率近100%
 聯合新聞網,20130730,台東錢鼠 確認染狂犬病毒
 新華網,20100702,六位被食物撐死的名人
 關撲浪魚,公視有話好說討論狂犬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