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沒有「附件」了!

  今年選自然教科書時,有個特別的現象,就是「附件」取消了。

  所謂的「附件」猶如補充資料,附在學生的課本、習作之後。幾年教學的經驗,讓我將自然科的附件分成三類,一是教材實作類,一是內容補充類,還有一種是輔助遊戲類。

  一、教材實作類

  教材實作類如「方位盤」與「量角器」,這是「太陽觀測」單元中讓每個學生自己製作「太陽觀測器」,根據竿影來紀錄太陽的高度角與方位角,紀錄結果可以明白太陽一天的行徑路線,進一步的累積則可以瞭解太陽一年的位置變化。

  類似的還有「美麗的星空」單元給的「星座盤」和「描圖紙」。前者讓學生操作辨認星空中的星座位置,後者用來描繪不同季節星座盤上北斗七星的位置,讓學生明白同一時間的四季星空並不一樣。

  此類附件讓學生能「從做中學」。因為國小階段的孩子多半處於「具體運思期」,需要借助具體操作事物來思考、推理,操作太陽觀測器、星座盤,並將結果紀錄下來。

  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要成為天文學者,會記錄太陽、星星位置好像也沒什麼重要的,更何況,現在網路科技發達、Google有天象圖APP可以下載,「古老」的紙筆記錄方式似乎已經不太重要?

(下圖為全星空圖,可以按旁邊的鈕操作看看!)


  然而,個人以為,「學習記錄」這個動作本身就很有意義,能幫助學生理解人類智慧文化是需要累積的。

  太陽東昇西落、星座每天各時辰位置不一樣,單看一天的天體運行軌跡,無法推論宇宙的天體運行模式。當想知道什麼時候適合耕作、什麼時候需要準備過冬儲糧時,便需要靠長年觀測太陽、星星並記錄,有了過去的紀錄,才有機會預測、推演。從模仿古人用手操作紀錄,到閱讀眾人記錄之結晶,藉以理解現在已知的天體運行規則,能奠定推測未來、以新方式瞭解世界的基礎,這也是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有文化遺產、能發展科技的關鍵之一。

  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我會希望讓每個孩子「用手操作」學習太陽觀測器和星座盤,若是課本或習作本身便有製作材料,教學時當然方便許多,而且可以確保每個孩子都有操作的機會,所以,失去了這類附件,我很遺憾。

  二、內容補充類

  內容補充類的附件如「植物世界面面觀」單元給的「植物圖卡」,此圖卡主要用在學生學習「生物分類」。

  生物分類的必須奠基於對該物種的理解,特徵明顯、熟悉度高的物種較容易分類。然而,國小學生初次接觸生物分類學的領域時,並沒有「界門綱目科屬種」的階層概念,也不理解「二分法」,加上生活經驗不足、觀察能力還待加強,使他們對於動植物只有初淺的認識。

  這時,只要學生僅看「圖片」來分類,沒有給分類標準,也沒有各植物的解釋或說明,會有明顯的錯誤產生。例如學生只看習作圖片,可能會以該圖片的顯著特徵--花--來分類,這時,會分類成:

  有花:荷花、睡蓮、日日春、大花咸豐草、黃鵪菜
  沒有花:蕃薯、木瓜、榕樹、布袋蓮、腎蕨、筆筒樹、大萍

  這時,我們能說學生錯了嗎?圖片中有照到花的植物的確只有荷花等,然而,該頁除了兩種蕨類--腎蕨、筆筒樹--外,其他植物都會開花,可多數都市的孩子不曾見過蕃薯等植物開花,課文和習作沒有「附件」說明這些植物的其他特徵,也沒有「實物」可參考。當學生的錯誤不是因為不懂「二分法」,而是因為教學時給予的訊息不夠明確、而是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太少時,個人以為,這樣的「錯」是需要斟酌的。

  在許可的狀況,教學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體驗,如讓孩子觀察四季的蕃薯,從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在不許可的狀況下,至少要有充分的圖文資料,例如原本附件有的「植物圖卡」。當學生操作圖卡時,因為圖卡每種植物只有一張,一張圖片無法同時出現在同一階層的兩區域時,「二分法」的概念便會形成,當學生以錯誤的認知來分類植物時(如以為蕃薯不開花),就可以請他們參考圖片解說重新認識該植物。

  因此,我個人認為植物圖卡附件不該取消,如果要取消,便應該增加該頁所有植物介紹的附頁,這附頁不該只是出現在電子書中,因為學生在「複習」時,有可能忘記當初分類的原因,有了「植物說明的附頁」,他才有機會「溫習」分類的原因,而不是「死背」分類的結果。

  然而,即使有附頁,附頁的教學效果不會比植物圖卡好,因為附頁只有幫助理解、補充說明的功能,少了「實際操作分類」的效果,唯一的好處,大概是不容易弄丟吧?

  三、輔助遊戲類

  輔助遊戲類的附頁我個人認為是最可以取消的部份。該部份有做「植物小書」的材料、用「大富翁」等趣味形式複習課本內容的紙上遊戲。說實話,當初設計這部份教材的人,很有創意、令人欣賞,只是,每個老師的授課方式與內容不同,加上現在國小自然科授課實數吃緊(一週只有3節課120分鐘),很多老師上課都來不及了,更遑論玩這些自然遊戲。

  不過,我覺得這類附頁可改放在「教師用書」中,讓老師參考說有這樣的idea,或許可以增進教學,像接下來的一年,我便打算借用「植物小書」的概念讓學生學習上台報告,這要謝謝當初提供點子的附件。

  附件被取消據說是協商的結果。可我認為在取消附件時,課文與習作相關部份便需因應調整,而不是直接拿掉,否則沒有說明,便要學生會,這是有缺失的課本。

  取消附件也可能是為了環保愛地球,要節省紙張資源的浪費。然而,我認為不能借環保之名而犧牲教育,最佳方式應該是提供不易損毀、可重複使用的教材教具,讓教師可以回收再利用,不要用一次就丟,讓教育和環保雙贏。


資料來源:
 1.陳輝樺「豐富的中國古天象紀錄:古星圖篇
 2.伊琉沙星空視界「天文學家」、「全星空圖
 3.歷史文化學習網「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
 4.部須教科書「近代生物的分類
 5.楊瑞生物教室「4-1生物的命名與分類
 6.康軒自然五上,課本10頁;習作26、27頁

ps.本來想附上課文習作的圖片當說明的,可是擔心著作權的問題,所以拿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