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的SARS、腸病毒、禽流感到最近的狂犬病,每次看到新聞報導「危險致命病菌」時,心裡總會有些OS:是啊,是要注意,但別恐慌好嗎?
最讓我比較有感觸的是,部分誇大的報導會有意無意引導人們:「看不見」的細菌病毒通通都是「危險而致命的」,所以我們應該盡量的保持「乾淨」,貌似最好活在無菌室一樣。
問題在於:人類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生物個體」,事實上,我們的生存一直是和許多「看不見的生物合作」。
而這樣的概念,我也是活了老久、長大到現在才逐漸有的。
小時候,總以為細菌病毒都很可怕,將所有的「看不見」都當成壞的,避之唯恐不及,最好他們全死光。
年紀稍長後,才慢慢知道原來細菌是會「選邊站」的。有的會當好菌,像優酪乳、優格之類的食品、就含有能幫助腸道消化的好菌;有的則幫忙做食物又不造成害處,如酵母菌可做麵包;只有導致人類生病的才是壞菌,只可惜壞菌好多,幾乎會上電視新聞的都是壞菌,而壞菌的生存目的似乎就是要殺死人類。
真的是這樣嗎?病毒細菌就像《惡靈古堡(BioHazard)》、《末日之戰(World War Z)》一樣,生存目的似乎就是要殺死人類?
現在的我不這麼認為。
先想像☆找到了個「好環境」可以生存,於是,開始成長、努力製造下一代、努力讓「環境」裡都是☆的同伴......最後呢?你認為☆是會變成【A】:希望把「環境」破壞光光,然後跟著「環境」一起滅亡?還是會變成【B】:希望找出和「環境」永續經營的方法,讓自己和環境共存?
是的,上面的☆便是細菌病毒。他們可能會變成A--環境殺手,也可能會是B--和環境共存。對他們來講,環境就是「宿主」,如鼬獾、如人,而要變成A還是B,會因為演化而調整。
一旦成為A(環境殺手),就很容易將自己逼上絕路,因為一旦宿主死了,自己的生存環境也毀了,等於自己招惹滅亡。而成為B,就等於讓宿主成為新聞中所謂的「保毒動物」,這是極需要「智慧」的,因為這個生存策略等於是在求平衡,求取族群和宿主間的利益平衡,讓自己發展最好卻不會破壞掉環境。
當然,這不是在說微生物會用「意識」來調整自己,只是,凡是殺死宿主的細菌病毒除非另尋他路,否則自己也就死了,能繼續生存的都是能和宿主共存的。只是這樣的演化調整,就算細菌病毒的繁殖速度很快,仍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我們,當然不會希望是他們「調整前」的「環境」,所以,要注意的自然是保護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誇大恐慌,認為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危害物。
![]() |
資料來源:桃園縣政府動物防疫所 |
20萬年來,有些微生物早已經參透和人類共存的道理。他們存在於人類的皮膚、生殖器、口腔、腸胃道等處,和人類共生,有的甚至「提供幫助」,現在較為人知的是腸胃道益生菌,所以益生菌已經成為常見的健康食品。
有些以前被當成「壞菌」的微生物,現在卻發現他們不是只站壞的那邊,例如幽門螺旋桿菌。有做過健康檢查的人應該聽過這個菌,健康檢查有個「吐氣」的項目就是在檢查有沒有幽門螺旋桿菌,因為他們被當成是胃潰瘍、胃癌的元凶,然而,最新的發現是幽門螺旋桿菌在大多數人體內都會幫助調節胃酸,胃酸高時,因為不利他們生存,他們會刺激人體讓人想吃東西,相反的,吃飽後也會讓人不想再吃東西,進而降低體重,科學家稱這為「餐後減低現象」。
我想,我的體內一定嚴重缺乏幽門螺旋桿菌,所以才會一天到晚想吃東西,一天到晚肚子餓 ><"。
現在「文明國家」因為喜歡用「抗生素」治病,食衣住行全部都要「乾淨」,我們極力在避免接觸細菌,所以這些已經和人類共處的微生物群系,正在失去平衡。事實上,細菌可以幫助我們吸收食物中的營養,還可以讓我們的免疫系統的功能較佳。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俗諺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等於是「多接觸微生物,可以平衡身體的微生物群,甚至促進健康」。
另一個例子是「粒線體」。最近研究發現,原核生物演化為真核生物的情境可能起始於:體型較大的甲烷菌將體積較小的變形菌拉進體內共生。「真核生物」就是現今的動物、植物(可參考文末的圖檔),這些生物,很可能是因為「細菌共生變成的粒線體」提供能量,體積才能變大。以此觀點、極端說來,我們每個人體內每個細胞都有「細菌」存在,那為何要視微生物為萬惡之首?
![]() |
資料來源:泛科學「看粒線體犧牲奉獻、真核生物演化對決」 |
「疫苗接種」也是運用類似的道理。打預防針等於將減少毒性的細菌、病毒(或感染的相關物質)注入體內,使身體免疫系統接觸這些微生物,認識他們,才有機會產生相對應的防禦功能,所以打完預防針有時會有點發燒、紅腫,那是因為身體正在辨認這些微生物;而打預防針之前,也會問身體狀況,凡是不健康、正在感冒之類的人,因為免疫力下降,不應該打預防針,否則可能反而可能變成致命針。
這樣的道理,在去年9月我住院8天後,更有感觸。因為當時醫師判斷我得了「恐怖致命的病菌」,所以連續打了8天的抗生素。然而,「抗生素」殺了壞菌,也殺了好菌。出院繼續「生存」至今的我發現,自己體內的「微生物群系」已經被破壞殆盡,反而變得動不動就生病。因此,我想要學習和「看不見」合作的意識,越來越強。
不過,由於我的身體已經是「無菌室」,所以,得靠人工口服相關的「益菌」,我很希望這些「微生物群系」能逐漸在體內成形,讓我健康起來。
講到這裡,突然想到上面譬喻的☆好像也適用於人類?那麼,人類會變成殺手A、還是共存的B?因為我們還沒找到另一個環境宿主--地球,而且,我們擁有「智慧」,知道環保愛地球,希望不必等到靠「演化」,就直接讓人類和地球共存吧......
![]() |
資料來源:現行分類五大界(註:這不是唯一的分類法......) |
寫這篇文也不是說要趕緊「多多接觸病毒細菌」,只是想提醒,「無菌室」的環境不見的是最好的生長環境,活著還是要學會和環境共存,而不是一昧地將周遭淨化。
●後記之二:病毒是不是「生物」?
照早期的分類學者觀點,病毒不是生物,因為病毒不在生物體內時,不會複製不會「繁殖」。
可是,如果將病毒當成跟鹽、石灰這樣的化合物又不太對,因為一般化合物也不會在人體內自我繁殖,所以說病毒是「生物化學物質」。
最近有學者認為病毒是「介於生物與無生命之間灰色地帶的物質」,打算將病毒納入生物分類與演化的範疇。我個人比較傾向這樣的立場,所以為文或許有所偏頗,請多見諒。
![]() |
資料來源:部須教科書,病毒是生物嗎? |
資料來源:
【關鍵時刻2300】「末日z戰」殭屍從台灣爆發
蘋果日報,2013年07月17日,絕跡52年 台出現狂犬病
桃園縣政府動物防疫所,狂犬病宣導摺頁
泛科學,20130704,【記錄】M.I.C. XI 之「原力」:俠侶論劍──看粒線體犧牲奉獻、真核生物演化對決
科學人,201207,與細菌共生(科學人2012年第125期7月號)(完整文章)
Jared Diamond,時報出版,19981020,槍炮、病菌及鋼鐵
維基百科:粒線體、幽門螺旋桿菌、三域系統、疫苗接種
生物分類的演進(資料來源:部須教科書,病毒是生物嗎?)
科學人雜誌,病毒不是活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