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102學年度學生畢業專題(中)發表過程與檢討

  在專題報告開始的前幾天,我忽然想到:要不要拍照或攝影紀錄一下?

  我以前沒有課堂攝影的經驗,也沒有學過編輯攝影短片,平時上課更沒有錄影留戀的習慣,因為事後整理恐怕比錄影當下還費神。只是,部份學生在準備時散發出來很多熱情,讓我覺得:似乎有人很用心在準備?或許有報告會很精彩?不紀錄一下似乎很可惜?

  報告前一天,我便跟學校借用腳架和攝影機,上場!

  原本想的很簡單,就是將腳架放好,攝影機開好,就讓每一組都一鏡到底直到結束。可等第一個報告的班級畫面出來後,發現效果不好。首先,為了讓學生看清楚台上報告者準備的電子檔資料,沒開第一排燈,造成攝影出來的臉很黑,這個好解決,開燈便OK。其次,因為攝影腳架固定不動,無人操作,造成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完全沒有進入畫面,變成「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感覺很怪。特地請教同事課堂攝影的要點,才知道,原來課堂攝影的重點不是「簡報」而是「說話的人」,但,這需要有人操作攝影機。

  於是,我在每班上課時,開始指定學生當攝影師。由於一切是「臨時起意」,所以沒有訓練的機會,只能簡單教一下孩子操作:開始、結束、放大、縮小,提醒他們要拍人的表情和互動,接下來,就各憑造化了。

  果然事後看影片,有些很棒的互動沒有入鏡。

  大部份的原因是場地和設備限制。排成U型的學生座位坐在底端的學生不易被攝入,腳架也讓鏡頭無法自由移動到需要拍攝的地方,而且,想要讓同學的臉部表情清楚,就難以兼顧周遭情境,無法將旁人回饋一併帶入鏡頭,導致部份畫面沒有解說便難以理解發生何事,所以很可惜。我想,大家都不是專業攝影師,就算換成是我親自上陣拍攝,恐怕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或許下次有機會,再想想怎麼解決吧!無論如何,我都很感激這些小攝影師,他們攝影時可是得辛苦地站在教室後方,一直注視全場呢。

  不過,當我為了感謝小攝影師們,發現我沒有留下他們默默工作的英姿,因而找相機補拍照紀念時,我突然意識到,原來一台攝影機並不夠,至少要再準備一台相機,可隨時補充畫面,難怪專業攝影棚都是有好多台攝影機,才有機會讓畫面呈現得較完美。所以,下回要如果還要攝影,除了請小攝影師定點攝影外,還要請小照相師到處走動,隨時掌握精彩畫面!

以上照片徵得攝影師們的同意,特地整理紀念^^
主持人、攝影師、報告順序都就緒後,還是會有一段混亂期。因為這是孩子們的「第一次」,所以不太清楚狀況,身為老師的我得一一指導。

  首先,主持人得將有電子檔的報告先準備好,存入教室電腦預備讓單槍投影機可以放映。這時可不能按照慣例--讓報告人依照到電腦前的排隊順序「先到先贏」,而必須根據報告順序--先上台先處理。

  主持人處理電子檔同時,我會重新確認一次報告順序,並得要求「現場表演」型態的報告在一旁準備相關器材,隨時準備上場,不能等時間到才準備。許多孩子空有「想像」但沒有「操作經驗」,只會帶主要器材卻忽略了相關配備,例如想示範凹陷的乒乓球遇熱水會膨脹恢復原狀,孩子會準備乒乓球,卻沒有想到要準備裝水的容器,或是想直接用手拿裝熱水的容器等,這時便需要一再提醒他們:你確定這樣就OK了嗎?你球要放哪裡?你要用什麼裝熱水?你等一下燒杯要放哪裡?

  等到全就緒後,還要跟攝影師「串通」好,老師說拍再拍,說結束再結束。通常第一組上台報告的學生最辛苦,因為他們不知道完整的專題報告流程。接下來就談一下實際的專題報告流程吧。

  一、前導
    確定好報告順序後,請主持人、攝影師、報告人就位,攝影機對好主持人,開拍。

  二、專題報告
    主持人報出報告人的姓名和主題與需要的報告時間後,將麥克風交給報告人,開始報告(或表演)。
    報告或表演若是時間不夠,會問報告人有沒有準備問題或用什麼方式延長報告時間,若是超過時間則會提醒,並要求盡量簡短完成報告,讓學生學習時間掌控。

  三、問題與回饋
    報告完畢後,會問其他在場的學生有沒有問題要問,並讓報告人學習回答他人的質詢。
    問題結束後,會請其他人說出報告人的優點與待改進的地方。原則上先說優點,再談需要改進的地方,不過有些較特殊或明顯的缺點則會先討論,但一定會要求同學補說優點,不會讓孩子只有被缺點轟炸。

  以下針對這三部份檢討。

  一、前導

  這個流程並非一開始便定好,而是我邊做邊制定出來的。其實,最初報告的班級主持人是站在教室旁邊,攝影師畫面只有對準報告人、沒有帶主持人,當時我也「沒有特別的感覺」,直到某班的主持人很大方地站到中央開場後,我才驚覺需要將主持人帶入,從此以後便規定主持人可以站報告人旁邊,但不能在教室邊緣,而開場時攝影師要先拍攝主持人或至少要將主持人和報告人一起拍攝。

  二、專題報告

  至於將麥克風由主持人交給報告人,一則是因為手持麥克風只有一個,只能用傳遞的方式,另外則是多數孩子聲音很小,為了讓同學聽清楚報告內容,所以要求他們使用麥克風。不過,持麥克風報告部份顯然也是需要訓練的。

  雖然我平時上課有「主持人」拿麥克風主持上課,但我平日的主持人完全是「自願者」,通常是較活潑、有能力、願意表現、或想嘗試的孩子才會用到麥克風。然而這次幾乎全班都要用麥克風,很多孩子會離收音處太遠,即使提醒,也很容易越拿越遠,有些孩子則不夠大方,會閃躲麥克風。我想,下次的班級教學,或許要增加指導「使用麥克風的方法」,讓孩子知道,在公眾場所發言,要學習大聲表達自己的意見,不然就要正確地使用麥克風,將它的價值發揮出來。

  時間控制這部份我發現有好有壞。

  依人數控制時間最大的好處是只要掌控得好,約莫2周6節課可以讓全班報告完畢,剛好符合我的需求(畢業考後2週報告完畢)。1個人2分鐘因為時間不長,讓部份靦腆的孩子敢上台;人數多時間長的規定讓學生最多選擇4人15分鐘,而報告時間不夠時,他們學會用解說圖片、提問讓同學回答等方式填補空白,這些掌控時間的學習經驗,我個人認為是很棒的。

  控制時間的最大壞處在影響認真的孩子。有些學生專題內容準備很豐富,需要較長的報告時間,為了讓自己符合規定的時間,他們發展出兩種應對模式。一是「長話短說」,簡報部份文字較多,但報告時用較短的文句說明;另外一種則是「找伴加時間」,讓其他同學跟同組卻不需要準備,優點是他的專題可以完整報告,缺點當然是搭檔沒有出心力報告也沒有共同合作,等於沒有學習。

  下一回如果還要做專題報告,我還是會規定時間,但是「時間長短」要學生自己「決定」,我只定「低標」,如至少1分鐘,讓願意認真報告的人多一點時間,我想,決定自己需要的時間也是一種學習。

  三、問題與回饋
  
  我一開始先告訴學生:等一下對報告沒有問題的人,老師便要問你問題。可是,我發現,即使以「問問題」為條件,第一組上台報告時,台下學生依舊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模樣,我便開始動腦筋想:要怎麼促進他們參與?

  首先我對表現得特別誇張,如趴在桌上的學生說:「你現在很有空喔?幫忙寫評語好嗎?」孩子通常會立刻抬頭說:「不用了」然後盡量表現得像在聽講。當我發現「評語」這件事情似乎可以提高專注度和參與度,便在結束前請全班起立,強迫他們必須問報告人問題或回答報告人的問題,當問題結束後還沒說話的人,便需針對報告發表意見。

  我很高興有這樣的回饋時間。一來我發現孩子的眼光很好,只要經過引導和提醒,他們往往能找出報告人的優缺點,有的孩子甚至有「一針見血」的能力,能將最棒的地方發掘出來,也能說出最大的問題,通常他們說完後,我只要指點「下一回該怎麼做會更好」就好了。

  其次是質詢與被質詢的孩子都一同學習「應對進退」。有人問了報告者不明白的問題,剛開始有人會硬凹瞎掰,有人會說不知道,還有人直接叫對方自己去查。經過引導後,孩子會明白,不知道的不必強說知道,可以坦承說:「謝謝,我瞭解後下次告訴你。」雖然可能沒有「下次」了,但這是對自己的報告負責,也是一種尊重和禮貌。

  在孩子們報告完後,我便徵求請他們簽名同意我使用上課的影像與他們的報告。我想下次這部份要早點開始,才能請多一點學生同意,比較不會顧此失彼;否則在畢業典禮當天,我還找他們簽名,湊巧聽學生唱畢業歌結果淚流滿面,真是太自討苦吃了。

  最後,整理這段時間的影片紀錄才是最辛苦的吧?我是個喜歡買菜、做菜卻討厭洗碗的人,嗯,目前暫定這篇為「中」,學生報告的影音結果什麼時候會被「下」出來咧?大概只有天知道了。
以上是預定會用到影像畫面或作品的學生同意書,感謝他們共襄盛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