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圖片解釋的邏輯


  國小五年級自然課本中,為了解釋「動物求生存」時「變溫動物如何維持體溫」,而放了一張多隻烏龜曬太陽的圖片(註)。

  早期課文版本將此圖例用「烏龜晒太陽取暖」當作註解,而新版教科書則以「紅耳泥龜晒太陽」當作註解。但當「烏龜」變成「紅耳泥龜」時,身為教師的我,便開始頭大了。

  只是將圖片中烏龜的「中文全名」掛上,為什麼會影響教學呢?只是讓學生多背一個「龜名」,有什麼差別呢?

  個人認為差別很大。因為「烏龜」代表一類動物,而「紅耳泥龜」只是眾多烏龜中的一種,拿龜類中的一種來代表整體是犯了「邏輯錯誤」,這個邏輯錯誤就是「拿特例推論通則」。

  什麼叫「拿特例推論通則」?簡單說來就是「以偏蓋全」。

  一般而言,當拿「單一案例」來說明事情時,通常隱含該案例是「特例」,與眾不同,所以特別需要舉例說明。例如,「小名看到老師會敬禮」這通常表示「其他人看到老師不會敬禮,所以小名這個特例值得拿出來講」。

  我們會說「人會睡覺」,不會說「台灣人會睡覺」,因為美國人、日本人、任何國家的人,在非特例的狀況下,都會睡覺。所以當課文寫「紅耳泥龜晒太陽」時,我便聯想:是不是食蛇龜、金龜、柴棺龜、斑龜、中華鱉等其他的龜類就不晒太陽了?

  若此狀況出現在一般網誌、交流討論區都還好,問題在於,這張圖片解說是出現在「課本」上,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教材,對於邏輯思考能力還需要建立的國小學生而言,等於是不良示範。

  那物種的「中文全名」就不能出現在課文或圖片解釋了嗎?當然可以,可是必須有遵循「正確的邏輯」。

  按正確的邏輯推輪來說,科學的方法有兩大類,一是歸納法,一是演繹法。個人以為教學也應該遵循這兩種方法,讓學生學習。如下:

  歸納法
     斑龜晒太陽、中華鱉晒太陽、紅耳泥龜晒太陽……
     所以,烏龜會曬太陽

  演繹法
     烏龜曬太陽。
     紅耳泥龜是烏龜。
     紅耳泥龜會曬太陽

  其實,可以猜測,圖片的解釋是想用「舉例說明」的方式,也就是「演繹法」的觀點教學,但應該改得清楚點,如改成「烏龜會晒太陽,如紅耳泥龜」,或是仍寫「烏龜會晒太陽」但在圖片中用個對話框說「我是紅耳泥龜」等。

  據聞,該圖片會加上「中文全名」的原因是「期盼學生能觀察並關懷動物世界,認識更多的台灣動物。」  

   如果是這樣的話,「紅耳泥龜」可是外來種,俗稱「巴西龜」,真的「愛台灣」的話,用下面這張圖不是更好?這張圖包含了紅耳泥龜,也有真正的台灣原生龜如斑龜、中華鱉等,中外大集合,想順便談外來種,更妙不是嗎?



資料來源:
 1. 康軒電子教科書自然五下(2012年版,30頁;2013年版,52頁)
 2.A.I.R.特搜「台灣原生龜簡介
 3.維基百科「以偏蓋全
 4.吳文成「阿特拉斯科學隨談

註:原本想放課文圖片的,但擔心觸犯著作權,所以拿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