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教學計畫的「演化」

我的教學計畫是從蹣跚粗略到精緻電子化,跟這個「宅人演化」有異曲取同工之妙?(註1)
  初任教時,根本沒有「教學計畫」的概念,完全是「見招拆招」式的教學,反正期中期末的進度OK就好,尤其當時為班級導師,重點放在學生的生活教育上,遇到學生問題,我會放下一切進度,優先處理,反正當時導師一週有二十多節課,怎樣都找得到時間將未完成的進度補上。

  讀研究所時,學校為了讓我能兼顧課業,讓我轉當科任教師。第一年是當「一班一週一節課」的英文老師,每節課都提著「教具箱」奔走,加上只有我一個人包了整個學年段,等於「進度完全由我掌控」,所以沒有寫教學計畫的想法,完全是「走一步算一步」,反正就一、二、三課‥‥‥如此一直下去就好。

  直到專任資訊教師後,我開始有擬訂教學計劃的企圖心。初次教資訊時,也是照書教,可等到第二年時,一方面仗著自己已經熟悉教材,一方面不滿意既有課本的編排,因為授課時常常發現不全符合學生需求的地方,還需要我補充,再者,也想為孩子省錢--老師自編教材學生能少買課本。於是動了自己設計課程的念頭,參考既有的國小版資訊課本,然後根據教學經驗設計符合需求的課程,這時,教學計畫變得很重要。

  教學計畫必須配合學校行事曆安排,將所有規定的學習能力指標安排進去,還要能由淺入深、延用學生的舊經驗等等。尤其當五、六年級資訊課都是我教時,我會讓孩子在五年級學繪圖課程時做電子繪圖,到六年級學簡報時將他們的作品整理成紀念檔案。如此前後呼應的課程教學設計,讓我很有成就感,尤其當學生整理好自己的學習過程後,臉上滿足的表情,更讓我覺得好的教學計畫,能提高教學的質量,讓師生受益。

  當時,還有出版社的人跟我洽談編資訊課本的事情,不過因為校方資訊課的節數不夠,我轉任自然教師,編資訊課本的事情便不了了之。

  轉任自然老師後,我便將教授資訊課時的「計畫」風格帶入。

  雖然是「初次專任」自然教師,但我在之前已經「兼任」過自然教師,對自然科不會太陌生,所以我知道,國小資訊和自然在授課型態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自然課更需要掌握學生的能力,師生互動會更頻繁,尤其國小自然科有許多操作實驗,需要學生「小組型態」的座位方式,會讓班級秩序受到一定程度的考驗。

  於是,我當班級導師時的經驗便發揮作用。在擬定教學計畫時,我將「帶心」放在最前端,而不是「課程內容」,因為我知道,人都需要「被尊重的感覺」,於是第一輪教五六年級時,我的教室守則是「安全第一、尊重為上、惜物愛物」。上完第一輪後,我觀察發現多數孩子不是不尊重別人,只是比較本位,不知道如何和別人一起合作、一起完成實驗或上課活動,所以我增加了「學習合作」這個項目,六年級期末甚至用「專題報告」的型態,來瞭解他們「對合作的定義」(註2)。

  而教完第二輪後,基於專題報告的經驗,我又想將「嘗試發表」當作授課目標之一,開始有「專題報告訓練計畫」,但又擔心這樣學生會不會壓力太大?想帶給學生的東西太多,會不會造成反效果?畢竟,讓孩子「喜歡自然課」還是最重要的,因為喜歡,孩子才可能主動學習,未來才有「發展性」,這觀點在我看了「《一個數學家的嘆息》之推薦序」後,更是確定。

  所以我決定,將「安全第一、尊重為上、惜物愛物」當成基本目標,而「學習合作、嘗試發表」當成次要的、容許個別差異的教學方針,因為不是「基本目標」,所以變成「鼓勵孩子學習的項目」,而不是強迫或要求每個孩子都要學會、做到的事情,希望這樣的「彈性處理」能達到完美平衡。

  同時,我也將班級經營的那一套帶到自然教室。

  1.安排小老師、小組長協同班級經營。
  我會讓孩子知道,自然教室不是自然老師的,是大家共有共用的,所以必須同學一起分擔責任,如維持實驗時的安全、如管理教室秩序及整潔等等。

  2.設立各種獎勵制度,鼓勵學生達成我企盼的教學目標。
  原則上,我鼓勵學生主動做出我的教學基本目標,所以設立「加分板」。最初「加分板」是不扣分的,只要有做「好行為」便加分,如跟老師打招呼(尊重老師)、幫助同學(完成作業或送同學到保健室等等)、互助合作(實驗分工均衡表現良好)、幫忙管理教室(揀垃圾、整理物品)。
  但在第二輪教學時,有學生為了幫忙關窗戶而跑步,反而讓另外一個學生撞傷,這件事情讓我反省「安全第一」或許需要「警示」,所以增加「在教室做危險動作(如跑步、丟東西)經警告勸導不聽者扣分」。

  3.重視平時表現勝過月考成績。
  我認為,學習態度可以靠後天培養,但天資是上天注定的較難改變的,然而,後天的努力應該也能成為未來的成功關鍵。月考考卷那類總結性評量,較難測出「認真努力」的學習態度,所以我將過程性評量的分數比例拉高佔三分之二,讓孩子知道:平時表現好,月考不小心考壞了可以由平時表現將成績拉上,但如果仗恃著天資聰穎、平時態度很差,最後總成績會被平時表現拉下來;至於態度和天資都很棒,那就很完美,給你100分啦!

  這些教學目標、班級經營,都會放在我的教學計畫當中,讓我在規劃時思量,每個單元用什麼方式教學可以達到這些目標,同時我也會緊扣學校行事曆,將各種可能影響班級教學的因素--將每週的節數、放假與學校活動等,盡可能地考慮進去。例如本校自然課一週3節課,連續3節課可以帶的活動,和拆開變成2-1或1-2上課的活動就不一樣。

  由於「過份細心規劃」,可我卻有「記憶不佳」的困擾,在上第二輪的課前,我開始決定做「上課簡報」。這份簡報將每節課的上次問答、學生要注意的項目、需要準備的資料,內容極為詳細,詳細到去年我因病住院請假一週時,代課老師可以「按簡報操課」,不過,事後學生反應代課老師沒有講解,雖然有簡報有上課,但不如我親自授課,真是憂喜交加啊。

  這份「每節課都有」的上課簡報由於許多參考資料沒有附上來源,不方便分享,所以現在我找資料時,都會附上參考資料。有這樣的上課簡報好處是我對教學時學生受教的情況掌握度極佳,能確保每個教學目標都能盡量達成,而且不「偏心」--有些班多教了某些重要概念、有些班忘了教。壞處是彈性較少,一旦我認為教學效果不佳、有臨時活動或是被調課,我便需要重新調整教學計畫,所以我教學計畫和上課簡報一個學期應該改了有上百次吧?很辛苦,但,只要看到學生喜歡自然課、喜歡我,辛苦就得到慰藉了。

  本學期結束後,有好幾個畢業生回來,在我沒有「掌控他們分數」也不會「再教他們」的情況,我問孩子覺得我的教學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他們回答:沒有啊,老師你這樣就很好了。說實話,很欣慰,感覺他們知道我的用心和努力,尤其收到很多張學生的告別卡片,其中一張寫著:

  「老師,謝謝你讓我喜歡上自然。」

  看到時,高興得熱淚盈眶,啊,我太愛哭了。

  總之,我的教學計畫的演化過程,是從「無」到「有」,從「只管教材內容」到「附加教學目標和班級經營」外加做「上課簡報」。接下來呢,我希望能克服「彈性少」的這個缺點,可是要怎麼做呢?嗯,我還在研究,孩子們,一起從做中學吧。


註1:圖片來源「iPad – the computing (r)evolution?」iPad是電腦革命或演化(有r是革命,去r成演化)
參考文章:Marvin P,20120231「宅人演化論」

註2:
詳見102學年度學生畢業專題(上)教學設計與指導
             (中)發表過程與檢討
             (下)報告成果與分析

相關資料:王國良,20091218,「計畫」與「計劃」,應寫那一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